《世嘉人类》近代时代日本江户时代特点介绍

整理:游戏232
2021-09-01 20:00:03

江户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这四个时...

奈良时代(710-794):当时的首都在平城京(今天的奈良)。这个时期日本上承飞鸟时代之余绪,持大化革新之余威,天皇大权在握,与唐朝的交往进入鼎盛时期,全面向唐朝学习,文化上则进入唐风时代,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唐朝痕迹,代表人物是元明,元正两位女性天皇,她们母女两开创了日本纪委著名的女帝时代。
平安时代(794-1192):当时的首都在平安京(今天的京都)。这个时期天皇的大权逐渐旁落,摄关政治大行其道。由于奈良时代充分吸收了唐朝文化的养分,这一时期开始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改造,以适应自身的发展。文化上进入了国风时代,开始留意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平假名和片假名都出现于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
镰仓时代(1192-1333):镰仓位于今天神奈川县境内。幕府时代的开始,开启了日本古代史上的第一个武家政权。这一时代天皇形同傀儡,大权在身为征夷大将军源氏手里,武将居于主导地位。第一任将军源赖朝死后又落入身为家臣的北条氏手中。这一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武家文化盛行,以军事生活为主题的军记物语大量出现。代表性人物是切腹的开创者,源赖朝的弟弟源义经和抵抗元朝侵略的北条时宗。
江户时代(1603-1868):江户位于今天的东京。这一时期大权依然掌握在幕府将军德川氏手里。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将军和地方大名共同构筑了国家的政权基础。这一时期朱子学得到进一步的流传,并得到将军和大名的扶持。兰学传入,为日本了解西方之开始。代表性人物是德川家康,林罗山和吉田松阴

日本平安时代江户时代的历史 谁能介绍介绍

平安时代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移到平安京(现在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描写那一时期宫廷生活最有名的书就是<源氏物语>在奈良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于784年决定从平城京迁都到山城国的长冈(今京都市),在那里筹建新都,命名为平安京,希望借此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由于平安京于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有的把784年决定迁都的时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首都的名字。它之前的时代是奈良时代,它之后的时代是镰仓时代。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后来建立了幕府。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又称德川时代,是指由江户幕府(德川幕府)所统治日本时代的日本历史时代划分之一。指庆长8年二月十二(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在的东京)开设幕府时开始,到庆应3年十月十四(1867年11月15日)大政奉还的264年间.
在德川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这一条成了武士阶层的定义。

古代日本文化的江户时代

古学派的创始人是山鹿素行。他提出朱子学与阳明学都不是真正的孔孟之道,要恢复真正的儒学,必先追踪孔孟经典,钻研先秦儒学。山鹿素行于1665年撰写了《圣教要录》,批判朱子学和阳明学对儒学的曲解,遭到幕府的流放。
另一名古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伊藤仁斋,他也站在反对朱子学的立场上,高喊复古口号,编撰《论语古义》7卷,主张以“人情”而非政治手段来树立道德。伊藤创建的这一学派被称为“古义学派”。
荻生徂徕也是古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文学方面提倡“古文辞”,主张在本国文的基础上,吸收和摹拟先秦隋唐诗文,反对宋代文风。同时,他将这一文学原则贯穿到自己的政治理论与道德观上,大力推崇“先王之道”,反对朱子学。面对陷入重重困境的幕府统治,他提出幕府统治者应负起恢复古代良风美俗的责任,自上而下地改革“礼乐刑政”,为此必须研究古典文辞,学习“先王”制定的典章制度。
古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虽略有不同,但他们都主张返回古典,并企图从古典中寻找到对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用的智慧,即回归到“经世之学”与实用之学上来。
18世纪以后,在儒家学问的重重包围中,出现了一支主张回归日本古典,从本国文化中寻觅“大和精神”的“国学”潮流。它经过契冲、荷田春满、贺茂真渊的努力,到本居宣长集大成,确立了国学派的地位。 町人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是以工商业者的经济成长为背景的。就整个江户时代而言,人们生活在等级制度的社会中,在四个等级身份中,“商”的地位是最低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元禄(1688-1704)时代,商人在经济上的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田沼意次的年代,商品经济超越了旧有的农村自然经济,工商业者阶级的实力终于超过武士阶级,这与他们当时的地位显然是不相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代表町人意志,努力为町人争取社会地位的思想家、文学家出现,产生出别具一格的町人思想。
町人思想的首要任务是否定封建社会的尊卑观念,否定等级身份制度。他们首先从全人类的角度,提出人皆为天地子孙,本没有贵贱上下之分,主张“武士不为贵,商人亦不贱”。其次,对于商人的社会作用的肯定是町人思想的又一特征。心学的创始人石田梅岩就认为商人的行业有助于天下,它不为私利私欲,具有公益的性质,因而不应对商人的行业产生偏见,商人的利益也是正当的。学者西川如见在《町人囊》中指出,商人虽位居四民之末,但它具有滋润万物的作用,对贵族社会也是有用的。儒学者荻生徂徕也说:“商者互通有无,助于世人”。町人思想的另一表现是努力追求与武士阶级的平等。提出商人对国家的贡献犹如武士对君主的效忠,商人的营利犹如武士的受禄。这一思想还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对武士阶层的轻视。商人出身的町人文学家井原西鹤在他的作品中就多处表示对武士阶层的轻视与讽刺。
江户时期町人思想的成长为提高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要求平等的思想倾向虽然招致幕府的打击与压制,但在其蒸蒸日上的经济实力的支撑下,町人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町人文化。
俳谐来源于前代连歌之发句,在江户时代经松永贞德的努力使之脱离连歌,成为迎合庶民口味的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俳谐的风格幽默滑稽,带有讽刺的意味,因而得名。后来西山宗因将俳谐从和歌、连歌等古典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取材、语言都追求自由的风格,表现城市新兴阶层町人的真实生活情感。元禄时期,武士出身的松尾芭蕉对俳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由17个音节组成的短句,并改革俳句的内容与风格,将俳谐从纯粹的通俗消遣文学中升华,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诗歌艺术形式。
芭蕉的俳句,经过正冈子规的努力推广,形式被加以固定,成为世界上最短小的诗歌形式,在今天,俳句仍然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它成为日本文化的特色之一。
江户时期在前代“御伽草子”和“假名草子”的基础上出现了描写当世人俗风情的新形式小说 “浮世草子”。“浮世”,指现实社会。浮世草子主要以町人生活与情感为描写对象。17世纪中后期出身于商人家庭的井原西鹤是江户时期浮世草子作家的杰出代表。
井原西鹤一直以町人的身份与立场关注着人世间的冷暖饥渴,创造出其著名的“好色”文学。《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是其中的代表。他利用俳谐的手法,通过对町人社会男女恋爱故事的描写,肯定人的欲望与爱情,同时刻画出等级社会中商人的心理与生活遭遇,被誉为日本社会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
井原西鹤的代表作品还有《世间胸算用》、《日本永代藏》、《西鹤诸国话》等。在井原西鹤之后,一大批浮世草子的作家活跃于文坛。著名的作家与作品还有西泽一风的《风流御前义经记》、江岛奇碛的《倾世色三味线》、《倾城禁短气》;上田秋成的《诸道听耳世间猿》等等。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井原西鹤世情小说的影响。
草双子是以图为主的小说体裁,类似于中国的连环画。它用连续性的绘画来描述一定的故事情节,配以假名解说。江户时代,这种通俗易懂的小说形式得到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平民百姓的欢迎。 至德川吉宗时期彻底地结束了对“形而上”学问的穷追,改为提倡以形和物为基础的客观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把注意力转向经世济民上来。实学成为幕府和诸藩殖产兴业、加强封建制度的有力手段。以技术学和经验科学为特色的实学都孕育着实用的、实证的、合理的、批判的性质,因此“兰学”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兰学,日本人的视野也渐趋朝向西方,大规模地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人形净瑠璃,人形即木偶,是一种木偶说唱艺术,净瑠璃原是一种弹唱艺术,起先的乐器是快板与琵琶,室町时代后期从起源于日本但有吸收别国元素的三味线成为净瑠璃的主要乐器。江户时代元禄年间,一边演奏净瑠璃一边操纵木偶的表演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当时人形净瑠璃发展的中心是大坂与京都。民间艺人竹本义太夫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人形净瑠璃曲调,人称“义太夫小调”。加上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近松门左卫门为竹本义太夫的剧团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假想郑成功率领日本武士抗清得胜故事的《国姓爷合战》,描写男女含冤殉情的《曾根崎心中》、《心中天网岛》等,这些都大大引起庶民的兴趣,著名人形净瑠璃剧的剧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进入18世纪,歌舞伎的兴盛给人形净瑠璃带来了挑战,脚本的缺乏与对歌舞伎的盲目模仿使人形净瑠璃走向衰败。18世纪末,大坂的植村文乐轩接手经营人形净瑠璃,将其改编为“文乐净瑠璃”。从此,人形净瑠璃以“文乐”之名一直流传到今天。  歌舞伎现在被称为日本的“国剧”,但它最初只是一项民间的娱乐活动,而且发展过程较为曲折,在江户时代曾屡遭禁止。  歌舞伎的始创者是17世纪初一位名叫“阿国”的女子。她在当时流行一时的“风流舞”的基础上创造出节奏明快、具有市井风俗特色的舞蹈剧。女性在舞台上出现本是一件稀罕的事,更何况还要女扮男装,甚至还要穿着西洋服饰登场;剧情内容活泼通俗,甚至有涉及风月场所的剧情,这一切都大大刺激了庶民的口味,歌舞伎一经推出,便受到庶民社会男女老少的狂热欢迎,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这一态势引起幕府的担心,1629年,幕府下令女子不得参加歌舞伎的演出。然而男扮女装的歌舞伎似乎更受欢迎,幕府不得不于1651年全面禁演歌舞伎。然而禁演引起的抗议迫使幕府最终向民意投降,二年后歌舞伎解禁。经过压制的歌舞伎逐渐改变了其过于媚俗的特点,慢慢走向洗练、正规,并出现了例如市川团十郎、坂田藤十郎等著名的歌舞伎演员。18世纪中叶,歌舞伎大胆改革,借用人形净瑠璃的剧本上演,再次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  在德川时代,美术创作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浮世绘”。17世纪后期,随着町人思想与文化的崛起,原本服务于宫廷贵族的狩野、土佐派绘画作品逐渐失去魅力,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华丽、取材生动的“浮世绘”。浮世,是指既非过去又非未来的今生今世。“浮世绘”就是描写歌舞伎、相扑、花柳巷等今世浮华景象的绘画。刺绣工人出身的画师菱川师宣是浮世绘的始祖。菱川师宣先是为假名草子、艳情小说绘制插图,后来这些插图因受到热烈的欢迎,而从文学读本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欣赏绘画。菱川将这些画制成木版,套色印刷在民间广泛出售,浮世绘因此在民间快速传播流行。18世纪,铃木春信发明“锦绘”,使浮世绘的色彩如织锦般华美丰富。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画、东洲斋写乐的歌舞伎演员画都是当时人们喜爱的浮世绘画。江户时代末期,浮世绘的描绘对象由原来的美女、歌舞伎肖像转而变为风景画,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安藤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都是其中的杰作。

日本分为几个时代,每个时代有什么这要不同的特色呢

日本历史上的几个时代
约公元1世纪,日本共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区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

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切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 —— 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於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彼的绳文时代。

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采集为生,构成了没有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回到最上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传入九州北部。

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回到最上

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著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各个地方。

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大和政权吸收了中国的高度物质文明。

到了公元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 —— 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

公元6世纪,正式接受儒学,佛教也传入日本。

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并以「大化改新」为动机,著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引进中国文化,至公元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回到最上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

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於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於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公元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公元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公元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公元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公元712年著)、最古老的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公元720年著)、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公元751年著)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回到最上

平安时代

公元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体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公元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引进中国文化。公元10至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乱,导致治安极差,武士集团强大起来。

到公元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即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於是,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时代以本国文化为特色。公元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公元10世纪后与中国断交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公元10世纪初著)、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公元11世纪初著)、随笔《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著)等等一批文艺作品。回到最上
镰仓时代

公元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

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引进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独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著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

公元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的小说《平家物语》(公元13世纪初著),是日本古代军记物语的杰出代表。回到最上

室町时代

公元14世纪的前半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两个多世纪内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於优势。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公元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摇摇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人民的强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公元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公元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公元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日本,传入了枪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满生气的时代。回到最上

战国时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公元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公元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其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庆长三年(公元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庆长五年(公元1600年)发动关原之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回到最上

江户时代

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并费尽心计统治著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

元和九年(公元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界镇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於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著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系崩溃,公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公元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工艺等一片繁荣。公元19世纪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户,小说、歌舞伎、浮世绘、文人画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商人文化。回到最上

明治时代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馀年的日本国门。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於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邉诱归_了。在这场推翻幕府统治的邉又校�_摩、长州两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

公元1868年1月3日,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维新三杰」之称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公元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国力逐渐强大。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及日俄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回到最上

大正、昭和时代

与明治时代的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绩远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公元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30年,对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来说,是黑暗的3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扩张。公元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公元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公元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和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公元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来。

公元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於9月29日同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

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殁。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日本发展的根基究竟是明治维新还是江户时代

在江户时代日本拥有1600-3000万人口,土地面积为37万平方公里,清朝面积是1316万平方公里,沙俄面积为1410万平方公里,他们的体积都是日本的30多倍。为什么至今我们很多人称日本为“小日本”,这和他们的土地面积、人均资源、领土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稀少、人口密度超大的小国却几乎吞并了整个亚洲,并将自认为是超级大国的苏联和美国打得满地找牙。而奠定这一切成功的因素很多人都误认为全是明治天皇的功劳,其实不然。早在明朝时期的江户时代,才是日本现代化的基石。



·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石

一个国家想要强大首先最基础的东西是什么?有人说是科技。回头看看前苏联的科技差吗?显然这个答案是错的。

有人是经济、文化和制度,宋、元、明、清在世界上都是经济大国、文化强国,为什么都灭亡了呢?

在明朝,世界上几乎一半的白银都被明朝给赚了,为何会被文化和制度更加落后的满人给打败了呢?显然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

而日本、英国、德国这些从弹丸之地崛起的小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国民教育的投入和国民素质的提升。



但无论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还是法国、英国和日本,保守势力最害怕的不是农民起义,而是全民教育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一旦民众得到了足够的教育,就会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有了这些民智就会开启,民智一开,封建帝制必然灭亡。

无论是法国的大革命,还是后来英国的政体改革,以及日本的倒幕运动背后都是教育所促成的。

在皇位和教育面前,很多帝国选择了前者。在明朝时期,当朱元璋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时,日本则开启了半义务式教育。



这种教育是民间自发演变而成的,具体说应该是日本和尚。在明末,全国大约有3万多所关帝庙。而这个数字,正好是日本“寺子屋”的数量。

啥叫寺子屋?就是闲着没事的和尚为了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采用半义务教育的方式为穷人提供读书、写字、打算盘的教育机构。

而正是这种教育,让日本的识字率达到了40%,为明治维新之后的工厂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工人。



而明治维新之后的义务教育是在寺小屋的基础上扩建并添加了免费吃喝这些内容,那时我们处在慈禧太后时期。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日本从一个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在历史上总是落后挨打的小国一下纵身为亚洲第一强国,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任何问题,首先要先从自身找原因,而咒骂则是愚蠢和弱者的表现。



·为何说江户时代的日本生活质量高于欧洲

日本分为近代和近世,而近世才是奠定日本人今天生活的习惯的源泉。1603-1867年为日本的近世,也就是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江户时代。

1868-1945这是日本的近代,也就是明治维新崛起之后日本狂妄的时代。

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和衰落都是有根源的,而这个根源往往都是自身的问题。

很多人印象里,江户时代是日本闭关锁国的年代,是阻碍日本现代化发展的时代。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有对比我们才发现,江户时代的日本不但不比欧洲进入工业革命之后的生活差,甚至还比他们更好。

即便是今天日本的风俗习惯,多数都是源自江户时代。



如果把明治时代比作是日本现代的躯体,那么江户时代就是现代日本的灵魂。

在那么小的面积内,日本养活了那么多的人口,这首先要感谢日本江户时代提倡的“简约奢华主义”和“资源有效利用主义”。

看看日本花道,再看看欧洲的花道,日本人喜欢用两三支花营造出一种高深恬静的意境。

而欧洲的花道则是采用夸张的矩阵,花都是成堆的送。

再看欧美汽车的排放量和日本汽车的排放量和市场占有率,不难发现,日本在处处提倡节能环保。

这种节约到骨子里的习性正是在江户时代奠定的,因为此时日本发生了人口大爆炸。

从短短的一百年,日本从原来的1600万人剧增到3000万,随后日本出现了惊人的人口0增长。

为了控制资源和人口的合理安排,江户时代出台了一系列控制资源的法律。

比如为了控制森林资源,就将大山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来管理。为了控制人口,他们制定了长子继承制。



为了节约能源,他们发明了围炉。

靠节约是发不了财的,创造财富才是硬道理。而在江户时代,日本人过的生活比欧洲富裕多了。

在小小的东京,日本就有600多家洗浴中心,可谓人满为患。

而此时的英国,每周只提供3天城市用水,一次为7小时。而此时的日本是24小时供水,水质还比英国的好。

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就是死于因饮水不洁而流行的瘟疫中,而日本同时代从来没发生过这种事情。

在住房方面,日本从原来的木基改成了江户时代之后特有的木石基,面积也大大扩大。

木基虽然抗震性很好,但很容易腐蚀。而以石块为基础,以木头为构架的房子不但抗震性更好了,而且寿命也更持久了。

但用石头做地基,这明显就是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而日本的和服,不需要量身定做,而且可以反复利用。甚至即便坏了,还能做成各种实用的家用制品。

相比西服,和服又舒服又节约布料。弄一身和服,一家人可以穿三代,晚上还能当被子用。



当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的女工很多都累晕在工厂里,被人“捡尸”怀了谁的孩子都不知道。

除了过节,他们很少能吃到肉。而此时的日本,不但每餐有汤、泡菜和大米,很多家庭还能吃上鱼。

据美国历史学家苏珊·韩利多年研究写成的《江户时代的日本》来看,江户时代才是奠定今天日本的基础,而不是后来的明治维新时代。

总之,日本能够崛起,能够比欧洲过的好,主要原因是他们即会自我控制,又重视教育,并有长远规划。



对于日本的教育、日本的崛起、日本的对外扩张、日本的战败、日本的再次崛起和日本逝去的20年,以及我们谈论的日本江户时代,读者您是恨还是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