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痕:夜之仪式》类人猿怪物属性分享

整理:游戏232
2023-05-06 20:00:06

类人猿的秘密是什么?

现在,我们到动物园,可以不费劲地看到各种猴子和猿类,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可是,你要知道,从这些动物未被人们所认识到人人皆知,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

早在1493~1502年哥伦布环球旅行时,就有了关于类人猿的传说。当时就流传一种既像羊又像马也像人的动物,甚至在艺术作品中也有反映。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并未认真考察,所以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字记载。

到1598年出版的《刚果王国实况记》里,才记述了一个葡萄牙水手洛佩兹在刚果看过的一种身上无尾、臂长、耳朵大、会模仿人的姿势的奇怪动物——猿类。当时,有个木刻家还为此创作了一幅精致的木刻,从此以后,便引起欧洲的旅行家、航海家、探险家、商人和士兵们的莫大兴趣,并总想冒些风险去寻找这些怪物。

其中,最有意思的,也是亲眼看到这种奇异动物特征的,是一位叫做巴特尔的西班牙士兵。由于他随从总督到安哥拉内地去旅行,在旅行中,他和他的同事吵架,一气跑到森林里去,在那里住了八九个月。他看到安哥拉内地有一种大的猿类,其身长和人相仿。四肢比人大一倍,体力很强,全身有毛,整个体形和人一样,住在树上,吃树上的果子。这一个重要的发现,被一个叫做珀切斯的英国人记述下来,刊登在1613年出版的《珀切斯的巡游记》一书中。

不久,这位巴特尔当了葡萄牙人的俘虏,被流放到安哥拉,又在这个他感兴趣的地方居住了18年,使他有机会在现今的卡玛河和瓦斯河一带活动,更详细地观察这些猿类的特征。他的这些记录又被编入1625年新编出版的《珀切斯的巡游记》一书中。据巴特尔说,他在卡玛河和瓦斯河一带的密林里,看到到处有很多狒狒、猿和鹦鹉。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其中有两种很可怕的怪物。一种是大型的,当地叫做“庞戈”,一种是小型的,叫做“恩济科”。巴特尔对小型猿类特征忘了,但对大型猿却做了详细的观察。据他的记载,“庞戈”的身长接近人类中的巨人,颜面像人,眼窝深凹,头上的长毛披到额部,遍体是毛,毛色暗褐,面部、耳朵和手掌不长毛。腿也像人,只不过没有小腿肚。时常两脚行走,走路时两手抱着颈背。晚上睡在树上,并在树上筑一些遮蔽物以防雨水,但不会说话,没有多少智力。他可以用拳头和拿着木棍去打击大象。如果它的同伴死了,它会用大量的树枝和木头把它掩盖起来。

这样活生生的记载,便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所以前来考察的人更多。例如法国海军的官兵们,给上述的怪物起了很多的名字,除了巴特尔称之为“庞戈”、“恩济科”之外,还有“博戈”等等混乱的名字。“博戈”究竟是什么东西?起初谁也搞不清楚。幸好一位航海者搞清楚了,原来是塞拉热窝人称呼一种大猿的名字。但是,由于人们,尤其是欧洲人对这种怪物的看法很混乱,所以称呼也就不一,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能够得到直接的证据。

大约过了二三十年,有人送给英国亨利亲王一只名叫“奥兰乌旦”的猿。1641年托尔披乌斯研究了这种猿,其结果在《医学观察》杂志上发表,并插入一幅很好的图,他认为这个“奥兰乌旦”是印尼半羊人。但也有人不同意,例如蓬提乌斯和泰森,尤其泰森,他和他的助手考珀对“奥兰乌旦”与猴子、猿和人进行比较解剖,发现它的特征是毛直而呈灰黑色,当它步行时,四肢走路,前肢用手指关节着地,身高80多厘米。他们认为“奥兰乌旦”是从非洲来的“矮人”,并附了一张图。

后来,赫胥黎通过各种关系从切尔藤汉博物馆弄到这个动物的骨骼,经他研究,认为泰森称为的“矮人”是一个年幼的黑猩猩。但是,“黑猩猩”这个名称,用于指称现在非洲的一种极著名的猿类,是在18世纪上半叶。1835年欧文在《动物学学报》发表论文,才最后弄清楚并且肯定它是黑猩猩的存在。

可是,从1613年巴特尔提出的“小怪物”到1835年正式肯定它是黑猩猩,已经历了222年。

既然巴特尔所说的“小怪物”已证实是存在的,那么巴特尔所说的“大怪物”又是否存在呢?自从1613年巴特尔提出两种怪物以后,大多数观察者都认为是黑猩猩,没有谈到大猩猩的情况。到1819年,另一位旅行者鲍迪奇从加蓬当地人那里了解到,“大怪物”当地人叫做“印济纳”,身高有1.5米,肩宽1.2米,会盖粗陋的房子,他认为这和“小怪物”不同,是大猩猩。

又经过28年,到1847年,一位叫做萨维奇的人到加蓬考察。有一次在加蓬河畔,他到一位住在那里的传教士威尔逊家里做客时,忽然见到摆在桌子上的一个怪物的头骨,据威尔逊说是当地人送给他的。这是一种像猿的动物。萨维奇认为是猩猩的一个新种,并提出和他共同研究。后来,再加上解剖学家怀曼的丰富材料,使他们能够一一记述它的特征。萨维奇所确认的这种类人猿,恰好是学者们所探求已久的巴特尔的“庞戈”。但是,萨维奇不用已被滥用了的“庞戈”这个名字,而是采用古代航海者迦太基人在非洲一个岛上发现的满身长毛的野人的名称,即现在所熟知的“戈列拉”一词。

可见,从1613年到1847年,整整经过234年,才最后证实大猩猩的存在。

那么猩猩和长臂猿又是怎样被证实的呢?关于猩猩的传说也是相当混乱,同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都混杂在一起,例如泰森的“矮人”是从非洲运来的,但托尔披乌斯认为是从印尼运来的“奥兰乌旦”。如果说1641年运到欧洲去的是真的从非洲来的黑猩猩,那么在这时期还未见有关猩猩的报道。到1744年,史密斯出版了一本名为《几内亚新的旅行记》的书,讲到当地人称之为“曼特立儿”的一种奇异动物。这个名词很少人听到,它长得怎么样呢?史密斯对这种怪物进行考察,据说身长与中等身材的人相像,腿短而粗,手和臂比例较相称,头大,面宽平,面无毛,身上毛长而黑,面皮发白而且像老头子那样有很多皱纹,鼻子小,嘴大唇薄,牙齿宽又黄。在发怒和烦躁时,会发出小孩般的啼哭声。书内同时还附有插图,但未得到实物标本。

后来,有一位叫丰比的学者,幸运地得到一个成年的亚洲类人猿,希望这个类人猿是一个猩猩,所以对它进行研究,结果他认为是长臂猿。就是说人们在考察猩猩中,意外地证实了长臂猿的存在。

与此同时,荷兰博物学者奥斯梅尔和著名解剖学家坎佩尔对送到荷兰去的“小猩猩”进行研究,于177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猩猩的论文,明确提出印度尼西亚群岛(当时叫做东印度群岛)存在一种真正的猩猩。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同意他的看法。

几年后,住在印尼的一位荷兰高级官员拉德马赫尔,用100多维尼卡币作赏金,让当地人给他抓一只1.3~1.7米高的猩猩,并且同他们一起进山。因不好抓活的,他们只好打死一只,并将其交给一位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德国人冯武尔姆研究,冯武尔姆认为是婆罗洲的大型猩猩。研究完后,冯武尔姆因航船不幸失事,未能将标本运到欧洲。因此,人们对冯武尔姆的研究结果将信将疑。

到1784年,赫胥黎在英国奥林奇亲王的博物馆里,又看到陈列在那里的一个完整骨骼标本,但不是冯武尔姆丢失的标本。这个标本后来运到法国,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如圣提雷尔和居维叶认为这个骨骼不是猩猩的。也不是大猩猩的,而是和狒狒相似。他们于1798年发表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可是到1818年,居维叶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同意另一个学者布鲁门巴赫的见解,认为是一只成年的猩猩。1824年,另一个学者鲁道夫进一步研究这个动物的骨骼,认为至少是与猩猩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猿类。同时他明确指出该猿类居住在亚洲的婆罗洲和苏门答腊。

关于猩猩的所有疑点,最后经欧文研究后在《动物学学报》上发表论文,终于全部解决了。这篇文章完全证实了猩猩的存在。就这样从1744年史密斯的记载一直到1835年欧文的正式肯定,整整经历91年。

这样看来,从有关类人猿的传说到最后的被肯定,整整经历了234年的历史。这漫长的认识过程,既令人兴奋,也充满了争论。但客观存在的事物,终究会被实践证明,被人们所认识。科学家们最后终于证实至今世界上存在着四种类人猿,即亚洲的长臂猿、猩猩、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

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有茫茫的原始林海,有数目众多的溶洞,是否有可能残存着某种尚未发现过的奇异动物呢?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和群众中的传说,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是没有的。这个谜正等待着人们去揭晓。

为什么现在的现代类人猿不能变成人了?

类人猿生活在森林中,过着小家庭的生活,与同类之间几乎没什么交往。它们没有社会生活,因此就不可能积累较多的生活经验,也无法互相之间进行交流,正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的差异,现代的类人猿想要变为人类是不可能的。

在几百万年以前,生活在茂密大森林中的一些古猿,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搏斗中,形成了群居的生活方式。他们一起狩猎,互相学习,共同合作,早早就走上了一条集体劳动的道路。

通过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充分运用大家的智慧,创造出了语言、文字和各种工具,同时还出现了手与脚的分工,将前肢从支撑体重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变成了能做各种精细工作的手。

语言的出现和手脚的分工,促进了脑的发展,根据科学家测定,现代人的脑量要比古猿的脑量增加2-3倍。古猿中的另一支分化成今天的类人猿,虽然也经过同样长的进化岁月,但它们只能利用简单的工具,不会创造工具,而且没有实现真正的手脚分工,尚未解脱动物本能劳动的范畴。

扩展资料

大约在二三千万年前,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里曾经生活着一类古猿,它们是我们人 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的一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发展了一些后来能够 适应地面生活 的特点。

它们在树上活动时,由于 生活方式的影响, 前肢愈来愈多地从事于其他的活动,不仅用以攀缘,还用来摘取果实和拿住食物,或在 树丛里搭棚筑巢,或用以执棒、投击果实和石块来御敌,特别是采用荡秋千的方式—— “臂行法”。

在树上移动身体,因此前肢就和后肢在使用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工,在构造 上也就逐渐有了初步的分化,但是,还远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结 果表明,这些人类的远古祖先的前、后肢的长度是差不多相等的,或前肢稍稍长于后肢。 

它们不仅在树上生活,有时也下地来活动,在前肢帮助下能半直立地行动,甚至偶然还 能直立起来。此外,它们的适应能力和智力逐渐比其他猿类发达起来,群体关系也比较 密切。

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具备了这些特点,使它们以后能适应逐渐变化的外界环境 条件,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它们通过地面的劳动生活,发展为双手解放、直立行 走的人类。

参考资料:古猿怎样变成人 百度百科

推荐阅读: